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残疾人自由潜水首次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这不仅为残疾人运动员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舞台的大门,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这项挑战人体极限的运动。在女子动态无蹼FFS1-FFS2的比赛中,中国选手黄靖秋以91米的惊人成绩,一举夺得金牌。这枚金牌的背后,是她159天的刻苦集训,是从游泳到自由潜水的华丽转身,更是对自我极限的不断挑战。赛后,黄靖秋平静地表示,这还不是她最好的成绩,而比赛中最大的担心,是出水时能否顺利完成动作。那么,这159天里,黄靖秋究竟经历了什么?自由潜水这项运动,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从游泳队转项到自由潜水,黄靖秋的性格或许是关键因素。“游泳需要更加兴奋、要有冲劲,但是自由潜水则需要更稳,而且我的性格可能比较‘佛系’,比较适合这个项目。”黄靖秋在采访中说道。性格上的契合,让她更快地适应了自由潜水的训练。
在国家体育总局湛江潜水运动学校的159天集训,是黄靖秋备战世运会的关键。教练陆俊豪表示,黄靖秋训练非常刻苦、非常努力,一直为了目标在前进。虽然训练过程艰苦,但黄靖秋却从中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和坚韧。
自由潜水比赛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运动员需要在水下高压环境中保持放松、平静,并拥有坚韧的耐力。此外,两名“陪游”时刻保护着运动员的安全,防止缺氧昏厥造成危险。黄靖秋坦言,比赛中主要担心在出水时会做不好,但最终她克服了心理压力,成功完成了比赛。
自由潜水不仅仅是一项挑战人体极限的运动,更是一场与自己内心的对话。运动员需要在水下高压环境中保持绝对的冷静和专注,才能安全地完成潜水。
长时间憋气,如何知道自己的极限?如何及时出水不昏厥?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黄靖秋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每次我们感觉到意识或者视线有点模糊的时候,就要及时出水了。”
自由潜水需要运动员拥有强大的身体素质,更需要强大的内心。在水下,运动员需要克服恐惧、孤独等负面情绪,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黄靖秋的成功,正是身体潜能与强大内心之间默契对话的最好体现。
成都世运会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小众项目走向大众视野的舞台。残疾人自由潜水作为新增项目,吸引了来自全球的运动员参与,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这项运动。
本届世运会积极践行体育包容性,特别增设残疾人柔术与残疾人自由潜水2个残疾人项目,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了展现竞技风采的国际舞台。这不仅丰富了世运会的竞赛维度,也彰显了“体育无界限、人人可参与”的理念。
世运会为小众项目提供了展示魅力、推广普及、融入世界的最好平台。通过世运会,更多人可以了解、认识这些小众项目,从而推动其发展。
黄靖秋在成都世运会上的夺金,不仅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增添了一枚宝贵的金牌,更重要的是,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体育精神,激励着更多人勇敢追逐梦想。她的故事,也将激励更多残疾人朋友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挑战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你认为黄靖秋的成功,对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你又从她的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九游中国娱乐九游中国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