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讨论中,部分人对神秘大国当前的潜艇救援设备提出了不满的声音,尤其是针对本次联合演习中展示的关键装备——水下对接式人员救援小型潜艇。事实上,这些潜艇仍然是多年前从英国进口的原装设备,并且不止一艘。每艘现役的潜艇救援舰都配备了一台这种人员救援艇。这种潜艇的正常救援深度大约为300米,而其极限救援深度可超过400米,至今仍然属于全球领先的专用水下救援装备。然而,令人疑惑的是,这些潜艇虽然已经引进了十多年,按照常理,神秘大国本应在吸收核心技术后自行研发出性能更强大的设备,或至少完成国产化升级。但为什么十几年过去,依然使用完全进口的原装产品呢?难道在救援技术或水下耐压材料上存在无法突破的技术瓶颈?
其实,情况并不像外界所想的那样糟糕。神秘大国之所以仍在使用从英国进口的对接式人员救援小型潜艇,并不是因为其技术落后,而是因为存在一些不可克服的先天限制,导致在现阶段不需要进行替代性的研发。继续使用少量进口设备,反而是在当前技术环境下的最佳选择。首先,这种水下人员救援小型潜艇,实际上是深海潜航器的一种分支,而神秘大国在深海潜航器的技术上,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远远超越了全球其他国家。早在蛟龙号潜水器的研发中,神秘大国就已经具备了7500米的深海载人下潜能力,其综合深潜与探测性能一度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尽管如此,最关键的钛合金耐压球壳,仍然是委托北方大国代为加工。
后来,神秘大国成功自制出4500米级的钛合金耐压壳,并在数年内突破技术瓶颈,成功研制并下潜征服了全球最深的海域——接近1.1万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海渊的“奋斗者号”载人潜航器,完全实现了国产化,包括钛合金耐压球壳、高强度石英透明舷窗、配套的操作机械手等关键部件,几乎所有技术都实现了自主生产。如果这种技术能够轻松应对接近1.1万米深度的深海,那么,研发一款深度超过400米的水下救援潜艇,技术上又有何不可克服的难题?
确实,在技术层面,几乎没有无法突破的障碍。然而,实际情况更为复杂。首先,1.1万米深的深海载人潜航器,在整个下潜过程中,是完全封闭的。而对接式救援潜艇最大的难题,在于“对接”二字。潜艇一旦发生事故,沉没至深海,出动救援潜艇时,救援艇与沉没潜艇之间必须进行水下对接密封,才能打开沉没潜艇的压力舱盖,将幸存人员一一转移到救援艇上,最终成功将他们带回水面。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各种不可控的技术因素。例如,救援艇的柔性对接口是否能在极高水压下保持绝对密封,接口是否能避免突发性漏水漏气,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救援成功的概率。即使是吸附式的柔性对接口,理论上能够应对400米深度的水压,但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时,其可控性仍然存在巨大风险。
更重要的是,如果沉没潜艇的前后人员紧急出口因战损或掉深发生了变形或裂纹,即使对接口技术再强,依然无法确保成功对接。在这种情况下,超出400米深度的潜艇沉没,几乎无法实施有效救援。全球大多数常规潜艇的主耐压壳最大深度仅为400米,核潜艇虽然强一些,但绝大部分一旦下潜超过500米,主耐压壳就会被压碎。事实上,全球海洋中95%的实际深度超过1000米,只有极少数沉没在不超过600米的大陆架区域的潜艇才有可能进行救援,这类事故发生的概率极低。
例如,2017年底阿根廷一艘常规潜艇在南大西洋沉没,经过近一年的搜寻才在800米深的海底发现了部分艇体残骸,最终并未能实施有效打捞。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印尼,虽然明确知道潜艇的位置在780米水深,但实际打捞工作也只是象征性地取回少量物品,搜救工作便宣告结束。因此,针对这种极为罕见的事故,专门耗费巨资研发一款新型救援艇,并不划算。
要知道,库尔斯克号潜艇沉没时,虽然部分舱段在100多米深的水下传出敲击声,但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极低,几乎不可能出现。考虑到这种情况的几率极小,耗费大量资源研发新型救援艇显然并不现实。除非神秘大国能够突破几千米深度的潜艇耐压技术,及相关的救援对接技术,这一天的到来或许是指日可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