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山东青岛:“我们的舞台——即墨春晚直通车”通济街道海选赛点燃夏日文化热情
日前,位于青岛汽车产业新城的一汽智能锻造及精密制造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国内最大吨位的16800吨自动锻压线进入批量生产阶段,班产量突破200件大关。
日前,位于青岛汽车产业新城的一汽智能锻造及精密制造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国内最大吨位的16800吨自动锻压线进入批量生产阶段,班产量突破200件大关。
一汽智能锻造及精密制造项目占地约300亩,计划总投资55亿元,建设集研发、制造、精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新基地。其中,一期占地150亩,计划投资30亿元,建设研发、设计、试验中心以及10万平方米车间,二期主要建设发动机曲轴、前轴等精加工智慧工厂。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40亿元。
近日,即墨区出台《青岛市即墨区2025年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若干措施》,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出五大方面共26条具体措施,旨在进一步提升经营主体和群众的获得感,激发市场活力。
即墨区龙山街道西程哥庄村,九旬老校长江敦仁二十年如一日坚守,无偿开办暑期课堂。不为名利,不取分文,只为给孩子们一个安全快乐的暑假。他用爱与坚守,点亮了千余名农村娃的夏天。
盛夏时节,即墨区大沽河绿意盎然,河水清澈,风光宜人,沃野良田与和美乡村交相辉映,构成一幅靓丽的生态画卷。近年来,即墨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持续对大沽河进行生态修复保护,有效改善了河道水质和沿岸环境。目前,大沽河两岸成为集防汛、观光、休闲和健身于一体的绿色景观长廊。
盛夏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沽河绿意盎然,河水清澈,风光宜人,沃野良田与和美乡村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亮丽的生态画卷。图为7月15日,在即墨区移风店镇拍摄的大沽河景色。
【新华财经客户端】中国智造新里程碑!青岛企业交付的“飞天”入列中国空间站
7月15日5时50分许,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此次货运飞船搭载的“太空包裹”中,一件由青岛英派斯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核心肌肉锻炼装置格外引人关注,成为中国空间站的“新成员”。
7月15日,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升空,搭载着英派斯为航天员研制的首台飞天系列——核心肌肉锻炼装置进入中国空间站。作为承接国家重大航天任务的企业,英派斯交付的“飞天”系列全球领先健身设备,为航天员长期在轨健康驻留提供了关键保障。
在空间站的失重环境中,航天员的身体面临诸多挑战。体液因失重发生转移,可能导致身体看似“变胖”;微重力让骨骼不再承受压力,骨密度以每月1%的速度下降,远超地球上中老年女性每年1%的骨质流失速度,同时伴随肌肉萎缩;心血管系统仍按地球模式分配力量,致使血液过多流向脑部。
为应对这些问题,航天员每日必须进行科学锻炼。2023年10月,作为中国健身产业开拓者,英派斯凭借强大的科研生产实力与行业地位,经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严格选拔,承接了研制生产新一代航天员综合健身锻炼设备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经过近两年的艰苦攻关,一套具有颠覆性创新的飞天系列——核心肌肉锻炼装置横空出世。
飞天系列核心肌肉锻炼装置的成功问世,是中国航天工程与高端健身科技深度融合的重要里程碑。它超越了传统健身器械的范畴,成为保障航天员长期在轨身心健康、维持高效工作能力的核心生命支持装备之一。该设备将显著增强中国航天员对抗失重环境生理负面影响的能力,为空间站的长期有人驻留任务以及未来的深空探测计划,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作为中国健身产业的开拓者,英派斯在引领行业方向、推动“中国智造”深化国际市场布局的同时,再次凭借“双奥企业”的担当与实力,圆满完成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创新使命,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至关重要的“健康力量”。展望未来,英派斯将持续以航天品质为标准,致力于为全民打造更加健康、便捷、高效的专业健身器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许诺)
作为青岛市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重要承载区,即墨区正锚定构建“4+3+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以27个市级海洋重点项目为强力引擎,全力推动新兴产业崛起、传统产业焕新、未来产业蓄势。
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气息掠过鳌山湾畔,即墨区正以海洋经济为笔,在蔚蓝版图上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作为青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重要承载区,即墨区锚定“4+3+2”(即海洋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新材料4个新兴产业,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交通运输3个传统产业,深海开发、海洋信息2个未来产业)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以27个市级海洋重点项目为引擎,推动新兴产业崛起、传统产业焕新、未来产业蓄势,奏响向海图强的时代强音。
5月24日,招商工业青岛船厂码头彩旗招展,82000DWT系列散货船首制船“SEALYRA”交付仪式正在举行。随着汽笛长鸣,这艘总长229米、型宽32.26米的“钢铁巨兽”离岸驶向深蓝。
这场交付仪式意义非凡——作为招商工业并购重组青岛船厂后的首艘主流商船,它标志着这座拥有76年历史的老船厂重焕生机。
招商工业青岛船厂前身为国营青岛造船厂,始建于1949年,2010年搬到女岛片区。建厂以来,青岛造船厂共建造船舶600余艘,包含大型散货船、大型集装箱船、海洋工程支持船、公务船、九游官方平台客船及其他特种船舶,产品远销比利时、德国、日本、新加坡等欧亚国家和地区。
招商工业与华通集团的“强强联合”,不仅带来了品牌、技术和管理经验,更注入了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新动能。未来,这里将成为全国领先的主力商船建造基地,布局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船三大主力船型,加速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此时此刻,位于即墨区东部的中电建海上光伏项目正加速推进。作为目前我国首个渔业融合发展海上桩基固定式光伏项目,以及开放海域最大渔光互补示范类项目,其打开了绿色、可持续的能源转型之路。
据了解,该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115万千瓦,一期工程建设60万千瓦,于2024年10月获自然资源部用海批复,同年12月启动海上安装作业。项目采用桩基固定式设计,光伏平台在岸上组装基地完成拼装,每榀长60米、宽36米(面积相当于5个篮球场),重90-100吨,搭载690块光伏板,组装基地日产能达6榀。组装完成的平台经8海里运输至海上安装区,通过4根26米长固定桩打入海底13-18米实现稳固,设计使用年限27年。
“今年5月底,项目一期首批104榀光伏平台成功并网发电。”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EPC总承包部生产经理陈方魁说,“目前日均每小时发电量约3.84万度,据测算,一期全部投用后年发电量将达10.7亿度,可满足23万户家庭年用电需求,节约标准煤约3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7万吨。”
可以说,无论是老船厂的转型升级还是海上光伏项目的快速推进,都充分显示即墨“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决心。今年以来,即墨区为推动海洋产业提质增效,建立海洋发展专项小组,制定三年行动方案、工作要点等,在海洋新兴产业领域持续发力,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签约引进东方电气北方总部等涉海项目7个。
蓝谷核心区桩机轰鸣,全国唯一国家级水下考古博物馆正推进基坑支护工程。现场展板上,博物馆的设计方案令人眼前一亮——建筑造型如波浪翻卷,寓意海洋文明的生生不息。
这座总投资5.2亿元、建筑面积4.08万平方米的博物馆,将集收藏、研究、保护、展示、教育、交流于一体。项目建成后,将有效集聚全国海洋考古资源,全国大量的珍稀出水文物将在该馆内永久展出。
与此同时,依托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将设置国家考古研究中心展区、水下考古修复展区、水下考古巡展展区、青岛海洋考古展区四大展区,可以有效填补国家级水下遗产展示平台空白。
该项目的投入使用,将为青岛打造国际海洋文化名城建设培育新内核、提供新动力。即墨也将充分利用该项目进一步扩大城市文化旅游吸引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青岛标杆”。
沿海区域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海上交通基础设施,女岛港的建设开启了女岛片区发展的新篇章。
走进女岛港码头,两条改造扩建的泊位向前延伸,新增的码头设施已建设完毕。1978年,女岛港开始建设,后因经济发展需要,女岛港又经过多次扩建。随着汽车产业发展以及港区周边青岛汉缆、青岛宝鉴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对港区扩大开放的需求日益迫切。2020年,即墨区启动女岛港升级改造。2023年,女岛港成为拥有两个5000吨级多用途泊位的贸易港口,年吞吐量达到100万吨。
“明年2月,这里将迎来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的验收,届时将对外开放。”建设方工作人员李雨沁表示。升级后的女岛港将满足国家一类口岸开放的条件,世界各地的船舶在口岸查验单位的监管下,可以自由进出和贸易,即墨周边的进出口业务也可从这里通关。
走进即墨女岛片区,沿疏港公路一路向南,以女岛港为中心的这片区域,招商工业青岛船厂、青岛宝鉴、青岛汉缆等项目依海岸线呈“品”字形分布,海上风电产业聚势成链。
当下,海上绿色能源产业加快崛起,对海运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规划,未来,女岛港还将新建一处专用码头,建设两个5万吨级和一个1万吨级泊位,以满足重型、大型海洋新能源装备运输需求。
2024年11月,“蛟龙”号接受升级改造;2025年2月,完成水池实验;3月开展关键作业能力提升应用海试……“蛟龙”号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首台7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作为代表中国深潜实力的“国之重器”,“蛟龙”号承载着我国深海探测的梦想,也书写着海洋科研的壮阔篇章。
此次升级主要包括7000米级大容量、长寿命、高能量密度柔性锂电池系统和高效直驱型低噪直流推进等关键部件,同时优化液压系统、视像传输系统、作业工具包和故障诊断辅助决策等系统。“蛟龙”号升级后配装的推进器,桨叶由3片变为4片,通过系统结构调整提升动力,速度由原来的每小时2.5海里提升到3海里以上,并且实现了装备的国产化。
此外,为了更好地开展水下资源和环境探测工作,“蛟龙”号对灯光和观察系统予以升级。摄像设备升级为广视角、高辨别度的超高清视频设备,视频传输系统升级为更高效的视频传输系统,以便为后续的科学考察任务积累重要的视频数据。
勇闯近万米海底的“蛟龙”号,是青岛蓝谷海洋科研成果云集的缩影。在青岛蓝谷,众多承载着探索海洋奥秘,引领科技突破的“国之重器”,正引领蓝色浪潮。
依托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字号”科研机构以及山东大学(青岛)等高等院校设立的校区或研究院,青岛蓝谷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策源功能和支撑带动作用,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如开启我国深远海养殖新纪元的“国信1号”大型养殖工船,全世界最早投入商业化运行且吨位最大的新建自主航行集装箱船“智飞”轮。
立足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助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即墨区正谱写海洋特色产业新的篇章。未来,即墨将聚焦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关键环节,发挥科研优势加快前沿技术研发突破,推动深海装备与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努力打造海洋领域未来产业发展新高地。(孙静秋)
【人民网+】山东青岛:“我们的舞台——即墨春晚直通车”通济街道海选赛点燃夏日文化热情
近日,“我们的舞台——即墨春晚直通车”通济街道海选赛在西北关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拉开帷幕,选手涵盖各个年龄段与不同艺术领域,他们用艺术语言讲述着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在竞演舞台上绽放出绚烂的逐梦光芒,彰显着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深厚根基与蓬勃生机。
山东青岛:“我们的舞台——即墨春晚直通车”通济街道海选赛点燃夏日文化热情
近日,“我们的舞台——即墨春晚直通车”通济街道海选赛在西北关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拉开帷幕,来自辖区的37支群众文化活动队伍齐聚一堂,共同奏响基层文化繁荣的华彩乐章。
海选当日,节目丰富多样、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选手们根据抽签顺序依次登台,歌曲、舞蹈、走秀、小品、快板、吕剧、柳腔等艺术形式交相辉映。从声情并茂的诗歌朗诵到气势磅礴的大合唱,从传承非遗的柳腔表演到行云流水的器乐演奏,从活力四射的舞蹈到优雅时尚的舞台走秀……每一个节目都凝聚了辖区居民的心血与智慧,展现着新时代基层文化的多元魅力与创新活力。
“没想到咱们身边藏龙卧虎,有些节目质量水平确实高!”台下群众一边用手机记录精彩瞬间,一边赞叹道。
活动现场,评委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从节目编排、演出技巧、舞台张力等多个维度对选手进行综合评分,对选手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指导,助力节目质量再提升。
这种“不设门槛、只看才华”的选拔机制,正是对“把舞台留给群众、把话筒递给群众、把镜头对准群众”理念的生动实践。选手涵盖了各个年龄段与不同艺术领域,他们用艺术语言讲述着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在竞演舞台上绽放出绚烂的逐梦光芒,彰显着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深厚根基与蓬勃生机。
作为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我们的舞台——即墨春晚直通车”通济街道选拔赛旨在深入挖掘基层文化特色资源,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活动不仅为辖区群众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更通过“展演代选拔”的创新模式,打造出一台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盛宴。通过“掐尖儿”选拔与“大浪淘沙”的双重机制,一批精品特色节目脱颖而出,充实了街道精品文化节目储备库。后续,街道也将对储备库内节目进行精心打磨、宣传推介,为今后的文艺骨干培训、集中展演巡演及各类比赛打好坚实基础,为打造基层群众文化新高地注入持久动能。
下一步,通济街道将持续完善“群众编、群众演、群众看”的文化生态链,在深化“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的同时,同步启动夏季海洋大集等系列文化活动,让“通济有我 共筑和谐”文化品牌成为传递时代精神、凝聚人心的文化坐标,真正实现文化成果浸润百姓生活的美好愿景。(李文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