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始于2009 年的特殊节日,不仅是对2008 年汶川地震中6.8 万遇难者的深切缅怀,更是中国向全民发出的“安全邀约”—— 从 “应对灾难” 到 “预防灾难”,从 “被动救援” 到 “主动设防”,伴随科技的发展,17 年间,我们可以做得还有更多......
一则震动全球的新闻:美国少女朱迪在1982年失踪后,人类搜救队在她生活的区域搜寻近40年无果,最终竟是一台中国制造的水下机器人,在湖底找到了她的踪迹。冰冷的水温、复杂的水流、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传统救援在水下如同“盲人摸象”,而中国科技却让水下世界不再是生命的“盲区”。
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深圳卫视《超级新探》首期节目《我在海底被机器人救了》的真实背景。深圳卫视主持人映映穿着潜水服沉入海底,模拟“失事被困者”时,她才真正体会到水下救援的绝望:水温冰凉,水流卷着泥沙模糊视线,每一口呼吸都伴随压迫感……
“以前我们靠人潜水找失事车辆,一次下潜只能坚持20分钟,现在机器人能连续工作6小时,救回的可能是几十条生命。” 负责水下搜救的工作人员说。
本期节目水下机器人改变了大家对“冰冷机械”的印象,它能在海底实现了,身如磐石的稳,火眼金睛的神,三十六变的复合型功能!
当传统设备被洋流冲得“打摆子”,潜鲛 X100 的8 个推进器像磐石的棱角,靠自研OctoDrive 动力系统玩出“矢量抗流” 神操作。360°全方位移动,在4.5节的强流里也能稳稳悬停,最大工作深度可下潜350米,实现任意视角拍摄、观察和作业需要,连专业潜水教练都惊叹“比人灵活100倍”。
再看它的“火眼金睛”,高精度声呐能穿透500米的黑暗,AI视觉系统,内置4K视频分辨率,1200万像素照片相机,可以实时识别被物体,就算是礁石缝隙里的微小物体也能精准定位。
此外,它还有“三十六变“的无限潜力!中国水下机器人凭借模块化设计,从应急救援走向多元场景。它既能搭载机械臂打捞沉船、用多波束声纳绘制海底地图,也可在南海监测海水酸碱度守护珊瑚礁,于珠江口扫描海底电缆将台风季断电风险降 40%。广东江门核电站管道检测、巴黎奥运会水域检测、日本东京大学海底地貌调查等场景,都有它的身影。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它将实现“智能巡航”,自动排查海底隐患。
中国水下机器人正以科技力量重塑深海救援与应用的全新图景。历经9年自主研发,中国科技企业凭借300 项核心专利突破技术壁垒,将350 米深潜设备的价格从欧美产品的150 万元降至50 万元,让全球100 多个国家的救援队得以配备“深海天眼”。如今,潜鲛系列全球销量超 10 万台,连续4 年居日本市场销量冠军,日本将中国水下机器人纳入《水下工程救九游官方平台援指南》,拿下爱尔兰市场半壁江山,中国水下机器人的崛起,是技术突破更是科技普惠实践,为防灾减灾披上“科技铠甲”,成为中国科技服务全球的温暖注脚。
2025 年5 月12 日,我们迎来第17 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我们不该只记住灾难的残酷,更应看见:在那些人类难以抵达的危险之地,中国科技早已悄悄筑起防线。《超级新探》这档“硬核又暖心”的IP,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上线,背后藏着一个更宏大的愿景:让科技助力未来。
为推动更多新科技、新产品、新场景服务未来发展,深圳卫视重磅推出中国首档“AI+剧情”科创探新融合IP《超级新探——模法助力新未来》。节目以深圳科创高地为起点,依托“深圳卫视主持人新探角色+AI大模型”双视角,穿梭探寻科创一线现场,发起#超级新探助力未来计划,让科技“模法”成为服务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密钥。
在这里,新科技不是冰冷的技术清单,而是“可感可知有温度的普惠服务”,《超级新探》九游官方平台通过“四个一”即一悬念、一场景、一考验、一未来的立体叙事,让新技术不再“高冷”。节目通过推动前沿新质生产力落地,开启服务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这既是深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答卷,更是中国科技造福世界的服务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