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生活,每个人的生活都被拆分成无数个计划、目标,仿佛你只有完成它们,生活才是有“意义”的。
但是,在日复一日的循环里,可能你会有无数个时刻想停下来问自己:难道这就是人生的全部吗?我是不是该去追求更大的壮举?
或许也正因为此,旷野成了都市打工人的完美归九游中国娱乐宿。跳出舒适圈、在户外吃苦的过程里,他们试图找到精神的自由。
55岁的亨利·沃斯利也是其中的一员,在「未读·自然写作」的新书《白夜孤旅》中,我们将和他一同踏上最危险的旅程:以单人无后援的方式,徒步穿越南极大陆。
“茫茫白雪之中,他看起来就像个斑点。四面八方的冰雪绵延至天际:白色的冰、蓝色的冰,冰舌,还有冰楔。放眼望去,没有一个活物。连只海豹都看不见,更别提什么鸟了。这里没有任何生命迹象,只有他自己。”
即使我们没有去过南极,也一定在电视、社交媒体上见识过这片纯洁的世界,也知道这可能是地球上最极端的环境。
他曾和同伴在泰坦冰穹遭遇极恶劣的天气,忍受着零下60摄氏度的低温,让吸入的空气都在肺部灼烧;他们也曾在体重快速下降后,步履蹒跚地在南极点开怀。
正如文学巨擘托马斯·品钦曾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南极”,人们会借此找到答案。
在此之前,从没有人想象过这样的壮举。他面对的不仅是这颗星球上最恶劣的环境,不仅是夹杂着冰粒的刺骨寒风、骤然来袭的暴风雪、冰层上沟壑纵横的裂缝,更是人类的终极意志。
他将独自前行1500多公里——没有同伴,没有提前在某地存好的食物,没有任何助力。
然而,2016年1月22日,历经71天艰苦跋涉,在距离终点不到50公里时,沃斯利倒下了。
2018年,大卫·格雷恩这篇不足五万字的特稿发表后,立即引发轰动。欧美主流媒体争相推荐,随即售出Apple TV影视版权,由“抖森”汤姆·希德勒斯顿主演并兼任执行制作人。
熟悉大卫·格雷恩的读者都知道,这已经不是他的作品第一次售出影视版权,《花月杀手》《赌注》《迷失Z城》等作品已经或即将被搬上大银幕。而售出非虚构作品的影视版权,无疑是对作者写作能力的无限认可。
大卫·格雷恩曾先后担任《国会山报》执行主编、《新共和》高级编辑,2003年起在《纽约客》担任专栏作家,早年的新闻素养让他拥有犀利的选材标准及精准独到的表述,在国内外拥有众多忠实读者。
《白夜孤旅》全书只有不到五万字,与探险的艰辛程度相比,字数听起来有些微不足道。
但大卫·格雷恩最擅长的就是用精炼文风讲述惊心动魄的故事。新闻特稿式的写作无一句赘述,短小精悍,后劲十足。
中文版特别邀请《比山更高》作者宋明蔚翻译。他曾在读完本书后策划了《户外探险》杂志的南极特刊,也出于兴趣完整翻译了整部作品。在译后记中,他提到一个理想主义者无法挽回的终局,以及反英雄的叙事。
表面上看,《白夜孤旅》是一本超硬核的山系纪实,是将自己抛于荒野,独自一人面对广袤冰原的故事。
我们总会不自觉地追问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当英雄瓦解,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亨利·沃斯利有没有后悔?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写下的金句依然回响。“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为了什么?是为了伟大的地理发现,还是重要的科学成果?都不是……为了反抗我们单调的日常生活。为了那闪耀平川上的景色,高耸的山峰直刺寒冷的蓝天,广袤的冰原覆盖着陆地,其范围之辽阔,超出人们的想象……生存的信念终将击溃顽抗的死神疆域。”
这片未知的世界带给他的,不只是成为“历史第一人”的荣耀,更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
他选择反抗,伴随他的是每一块疼痛的肌肉、每一次艰难的呼吸,只因面前是一片“无尽的远方”。
或许我们没办法像亨利·沃斯利一样踏上无尽孤旅,但至少能够通过文字,感受炽热的勇气与生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你敢信吗?一群老外看完《南京照相馆》,当场破口大骂,凭什么这种片子不早点放出来!
合资顶不住了!超5米长,2.0T+9AT+四驱,降至16万多,依然卖不动
巅峰身价1.55亿❗27岁约维奇+29岁马夏尔+拉梅拉,成雅典新三叉戟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