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天津市极致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极地未来)联合主办的“2025国际冰川保护年青年科学探索——暨冰川保护青年环境志愿行动”在西藏来古冰川顺利开展。10位来自国内外高校和机构的青年代表在专家导师的带领下,围绕冰冻圈知识学习、冰川实地考察、废弃物调研清理与“零废弃”圆桌研讨等展开行动。
作为世界冰川日青年气候行动倡导的落地行动,活动汇聚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界、媒体和公益组织的多方力量,通过环境志愿服务推动来古冰川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以青年引领与公众参与为路径,激发更多社会主体在气候变化语境下共同关注并参与冰川生态保护,共建面向未来的多元协作网络。
行动结束后,青年代表在导师指导下形成两份专题成果报告:《来古冰川零废弃景区建设试点方案》与《冰川场景“零废弃”公众行动指南》。
通过对来古冰川景区废弃物类型、空间分布与现行管理模式的调研,报告指出景区当前面临垃圾清运困难、设施配置不足、游客环保意识薄弱等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五项核心治理建议:构建垃圾下山激励体系与绿色生态联盟、沉浸式环保教育场景与无废试验场、多元化传播与长效管理机制、社区主体生态监理制度,以及冰川守护多层次合作网络。报告以积分激励、公众参与、设施升级、社区监督与多方协作为抓手,力图推动高原冰川景区建立系统化、可持续的零废弃治理机制。
开发“冰川净币”小程序,游客下山带回垃圾可通过扫码称重换取积分,兑换文创产品、打折权益或科研体验机会,积分排名靠前者还将获评“冰川守护者”称号。
依托游客中心与关键节点打造“无废试验场”,设置零废弃展厅、塑料瓶艺术装置与AR游戏《冰川保卫战》,用互动化、场景化的方式深化公众环保认知。
建议由社区代表、环保专家、景区管理局等多方联合成立专门的联合监理委员会,实施网格化监督管理体系,并通过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强化社区在生态治理中的监督与行动能力。
报告强调“公众”是零废弃行动的实践基础与价值传播主体,并界定三类核心公众群体:游客、科研人员与当地居民。同时,通过对烟头、塑料制品、氧气瓶等重点废弃物的特性、产生环节与冰川景区环境特征的系统分析,指出当前存在污染源分散、回收难度高、生态风险长期隐匿等结构性难题。
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提出“因地制宜、共建共享、教育引导”三项基本原则,构建公众实践路径、景区管理支持机制与数字化激励手段。
此外,报告还借鉴国际经验,提出通过“押金驱动—数字赋能—文化共情”的本土化策略,推动个人零废行动在中国高原地区落地生根的可复制路径。
引导公众在旅程全过程中践行“源头减量—闭环回收—共建共享”的零废弃行为框架:出发前,倡导使用可重复利用装备,如铝合金水杯、竹纤维餐具等,从源头减少废弃物产生;行程中,坚持“带入即带出”的核心原则,利用随身装备收纳废弃物,并结合扫码打卡获取冰川退缩信息与环保知识,增强科普互动体验;行程后,通过环保积分机制兑换纪念徽章或手环,鼓励游客记录并分享“零废瞬间”,形成“人人都是宣传卫士”的氛围,扩大冰川保护的公众影响力。
指南指出当前游客多作为“管理对象”接受告示和管制,真正的零废弃应通过激励机制、教育体验、文化共情等手段,激发公众自觉参与意愿,从而实现“行为改变—价值认同”的深层转化。
我们期待,这场青年引领、公众共建、多方参与的探索,能为来古冰川零废弃景区建设注入持续动力,也为高原生态治理提供更具实践性的中国方案。让“零废弃”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深入冰川、融入日常的行动准则,落在高原的每一步足迹中。